侯剛[北魏大臣]

侯剛(466~526年),本姓侯骨氏,字乾之,上谷郡居庸縣(今北京延慶區)人,鮮卑族。北魏時期大臣。

出身寒微,善於鼎俎。孝文帝太和五年,調為內小,遷中散大夫。從征襄沔,遷冗從僕射、嘗食典御。宣武帝元恪即位,遷奉車都尉、右中郎將、城門校尉,轉武衛將軍、通直散騎常侍。延昌元年,進右衛將軍,領太子中庶子。四年,遷散騎常侍、衛尉卿,拜侍中、衛將軍、恆州大中正。迎立孝明帝元詡即位有功,封武陽縣開國公。元匡坐罪後,清河王元懌以為御史中尉。阿附權臣元叉,加車騎大將軍、儀同三司。孝昌元年,除侍中、領軍將軍,出為冀州刺史。

孝昌二年,去世,時年六十有一。 永安年間,追贈司徒。

人物生平

侯剛墓誌 侯剛墓誌

侯剛,字乾之抄,河南洛陽人,其先代郡人也自。本出寒微,少以善於鼎俎互,進飪出入。久之動,拜中散,累遷冗從僕射、嘗食典御。世宗以其質直,賜名剛焉。稍遷奉車都尉、右中郎將、領刀劍左右,加游擊將軍、城門校尉。遷武衛將軍,仍領典御,又加通直散騎常侍。詔曰:“太和之季,蟻寇侵疆,先皇於不豫之中,命師出討。撫戎暴露,觸御乖和,朕屬當監國,弗獲隨侍,而左右服事,唯藉忠勤。剛於違和之中,辛勤行飪。追遠錄誠,宜先推敘。其以剛為右衛大將軍。”後領太子中庶子。

世宗崩,剛與侍中崔光迎肅宗於東宮。尋除衛尉卿,封武陽縣開國侯,邑千二百戶。俄為侍中、撫軍將軍、恆州大中正。遷衛將軍,表讓侍中,詔不許。進爵為公,以給侍之勞,加賞散伯。熙平初,除左衛將軍,余官如故。侍中游肇出為相州,剛言於靈太后曰:“昔高肇擅權,游肇抗衡不屈,先帝所知,四海同見,而出牧一籓,未盡其美,宜還引入,以輔聖主。”太后善之。剛寵任既隆,江陽王元繼、尚書長孫徐皆以女妻其子。司空、任城王元澄以其起田膳,宰頗竊侮之,云:“此近為我舉食。”然公坐對集,敬遇不虧。

侯剛坐掠殺試射羽林,為御史中尉元匡所彈,廷尉處剛大辟。尚書令、任城王元澄為之言於靈太后:侯剛歷仕前朝,事有可取,纖芥之疵,未宜便致於法。靈太后乃引見廷尉裴延俊、少卿袁翻於宣光殿,問曰:“剛因公事掠人,邂逅致死,律文不坐。卿處其大辟,竟何所依?”鄱對曰:“案律邂逅不坐者,謂情理已露,而隱避不引,必須棰撻,取其款言,謂撾撻以理之類。至於此人,問則具首。正宜依犯結案,不應橫加棰朴。兼剛口唱打殺,撾築非理,本有殺心,事非邂逅。處之大辟,未乖憲典。”太后曰:“卿等且還,當別有判。”於是令曰:“廷尉執處侯剛,於法如猛。剛既意在為公,未宜便依所執。但輕剿民命,理無全舍,可削封三百戶,解嘗衣典御。”剛於是頗為失意。剛自太和進食,遂為典御,歷兩都、三帝、二太后,將三十年,至此始解。未幾,加散騎常侍。御史中尉元匡之廢也,胡太后訪代匡者,剛為太傅、清河王元懌所舉,遂除車騎將軍,領御史中尉,常侍、衛尉如故。

及領軍元叉執政擅權,樹結親黨。剛長子,元叉之妹夫,乃引剛為侍中、左衛將軍,還領尚食典御,以為支援。俄加車騎大將軍、領左右,復前削之封。尋加儀同,復領御史中尉。剛啟軍旅稍興,國用不足,求以封邑俸粟賑給征人,肅宗許之。孝昌元年,除領軍,余官如故。初元叉之解領軍也,靈太后以叉腹心尚多,恐難卒制,故權以剛代之,示安其意。尋出為散騎常侍、冀州刺史、將軍、儀同三司,剛行在道,詔曰:“剛因緣時會,恩隆自久。擢於凡品,越升顯爵。往以微勤,賞同利建,寵靈之極,超絕夷等。曾無犬馬識主之誠,方懷梟鏡返噬之志。與權臣元叉婚姻朋黨,虧違典制,長直禁中,一出一入,迭為奸防。又與劉騰共為心膂,間隔二宮,逼脅內外。且位居繩憲,糾察是司。宜立格言,勢同鷹隼。方嚴楚撻,枉服貞良,專任凶威,以直為曲。不忠不道,深暴民聽;附下罔上,事彰幽顯。莫大之罪,難從宥原,封爵之科,理宜貶奪。可征虜將軍,余悉削黜終於家。永安中,贈司徒公。

親屬成員

參考《魏侍中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武陽公志》,侯剛父親,本是內小,是內廷小官。等到侯剛得勢顯貴之後,追封高祖為相州刺史、魏昌公;曾祖,并州刺史、江陽侯;祖父:鎮南將軍、平原鎮將。

長子:侯詳,元叉之妹夫,自奉朝請,稍遷通直散騎侍郎、冠軍將軍、主衣都統。剛以上谷郡先有侯氏,於是始家焉。正光中,又請以詳為燕州刺史,將軍如故,欲為家世之基,尋進後將軍。五年,拜司徒左長史,領嘗藥典御、燕州大中正。興和中,遷驃騎將軍、殷州刺史。還朝,久而卒。

相關詞條

相關搜尋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